大家都知道,水库作为巨大的“水容器”,很多具有多方面功能,如防洪、供水、发电等,其原理都是对天然水流的一种调节,通过“削峰”“填谷”实现各方面效益的稳定发挥。具体来说:
:在汛期到来之前,充分的利用下游的过流能力,将水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腾出库容迎接汛期的大洪水;洪峰到来时,对洪水进行拦蓄,减少下泄流量,从而减轻下游被保护地区的防洪压力,实现“削峰”的作用。
:水库不仅仅可以提供直接的供水服务,而且还能实现丰水期和枯水期之间的丰枯调剂。试想一下,如果从天然河流中取水,那将很容易受到天气特征情况如降雨多少的影响,而通过建设水库,根据水库调节能力的不同,把丰水年份或丰水季节的水资源储存起来,供枯水年份或枯水季节人们使用。实现的也是“削峰”“填谷”作用。
:和供水类似,如果仅是利用河流的自然落差来发电,这叫径流式水电站,容易受到来水条件影响,保证率低,而建设大坝雍高水位,不仅能形成更大落差,增加电能产出,还可通过对蓄水量的“削峰”“填谷”确保发电量的稳定。
除了上述所说的水库大坝“常用功能”,还有哪些能发挥类似“削峰”“填谷”功能的巨大“水容器”呢?
抽水蓄能电站是选择有利地形,修建上、下两座水库(下水库也可利用原水库,上水库修建在下水库旁边的山顶上),利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的剩余电力将下水库的水抽至上水库储存起来,在负荷高峰时,电能供不应求,再通过上水库向下水库放水发电。其基本结构和原理可参考下图:
表面上看,抽水蓄能电站似乎在做“无用功”,先是利用电能把水给泵到高处存起来,再从高处把水放下来实现水力发电,先用电再发电,考虑系统功耗损失,似乎不仅是“无用功”,还会有电能损失。
那为什么要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呢?因为我们的各种用电负荷是不稳定的,有白天的用电高峰,也有深夜的用电低谷,甚至在一天内的不同时间也一直在发生明显的变化,而电能在电网中是瞬时传输的,也就是说有多少用电负荷,电厂就该发多少电出来,那么怎么来实现峰谷间、不同负荷水平下的平衡呢?
有人说高峰时让更多发电机组开机,低谷时关掉一些不就行了嘛。可是要知道电网的最大供应商-火力发电厂不仅启停所需时间长,而且启停成本极高,不宜在短期内通过开关机来实现电网调节。
而在常规发电厂不停机的情况下,利用抽水蓄能电站的灵活调节功能,就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削峰”“填谷”,即削弱高峰电力不足,填补低谷负荷不足。
此外,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将在电力系统中占据更大份额,而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等不确定性特点(通俗来说,就是难以预测何时有风、何时不阴天及其能量大小),不利于电力系统稳定运行,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求系统一定要具有更强大的调蓄能力,而抽水蓄能电站无疑是确保系统稳定的重要工具。
5月21日,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顺利实现下闸蓄水,标志着这座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由建设阶段进入蓄水发电准备阶段。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总装机容量360万千瓦,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配套绿色能源工程,肩负着冬奥会和京津及冀北地区电网安全运作的保障责任,投入运行后将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和电网的调节能力。
污水调蓄池一般是污水处理厂的配套工程,其最大的作用是在污水处理高峰时储存一部分污水,在污水处理低谷时再送进污水处理厂做处理,以此来降低排水系统中污水输送流量波动对污水处理厂日常运行的影响,保持污水处理的稳定高效,推动实现厂、站、网一体化管控的目标。
污水处理厂的解决能力一般是固定的,超负荷运行不利于污水处理效果。而实际运行中,排水系统中污水规模是变化的,特别是对于雨污混流区域,极易受到降雨影响,造成污水处理厂负荷水平难以准确预测,不利于污水处理设施的科学规划布局和建设。
同时,污水处理厂的满负荷和超负荷运行,将迫使运营者难以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停机检修,长此以往,将导致设备缺乏必要的检修维护,增加运行风险,如果出现故障将导致系统停运,进而造成大量污水没办法得到有效处理的局面。
因此,通过建设污水调蓄池,对污水水量进行“削峰”“填谷”,可以保障污水处理设备在一个更为合理的负荷水平下运行,同时也为设施设备检修维护提供了调节空间,对于确保污水处理设备长期稳定运行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近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西侧的竹园污水调蓄池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一区底板混凝土浇筑已全部完成。整个竹园污水调蓄池设计容量为50万立方米,相当于190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合流制污水调蓄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