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非遗”涅槃记

日期: 2024-09-27 作者: 新闻资讯

  位于陕西省西北部、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的定边县素有“旱码头”和“三秦要塞”之称。这里也是边塞文化、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汇聚交融的地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积淀也使得当地的“三边剪纸”和“柳编技艺”一度声名远扬。

  但前些年跟着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定边县这些曾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非遗”开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受到市场的冲击,从事这些技艺的人也慢慢变得少,有的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当地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江苏宝应县对口帮扶定边县联络组(以下简称“宝定联络组”)锚定“非遗传承”和“就近就业”两个关键点,运用苏陕协作资金在定边县城新乐移民社区成立非遗文化创业中心,先后建成剪纸工厂、柳编工厂等,帮助当地脱贫留守妇女学习技艺、传承非遗、就近就业,实现照顾家庭、增加收入两不误。

  走进定边县新乐社区的剪纸工厂,45岁的该社区居民闫彩虹正在装裱同厂姐妹们完成的剪纸作品。

  2018年,闫彩虹一家四口从安边镇搬入新乐社区,成为这个全省最大的“移民社区”和“保障性住房社区”最早一批入住的居民,按照易地搬迁政策住进了两室一厅的新房子。老公常年在外跑货车,两个孩子都已长大,此前一直是家庭妇女的闫彩虹就想走出家门寻个工作干干,一来能贴补家用,二来也想排遣独自在家的寂寞,但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掌握工作技能少等原因,闫大姐的求职之路可谓是困难重重。

  2019年10月的一天,闫彩虹接到了社区干部的电话,对方说社区成立了剪纸工厂,问她是否想来上班。闫彩虹抱着试试的态度来到工厂,没想到立刻就被录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成为新乐社区剪纸工厂的一名装裱工人。

  定边县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曾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诗人艾青曾评价定边剪纸“洒脱中见细腻”。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地从事“三边剪纸”的人员慢慢的变少,整个产业处于“非遗传承人少、经济附加值低”的状态。如何既能确保“三边剪纸”传承下去,同时解决易地搬迁居民、尤其是留守妇女的生计问题,让非遗技艺成为富民产业,成为摆在宝定联络组面前的一道大题。

  为了解决群众后顾之忧,宝定联络组借助苏陕协作平台,按照“移民搬迁建社区、依托社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宝定协作定边剪纸艺术工厂,占地1140平方米,总投资400多万元。先后赴江苏宝应、浙江义乌、河北蔚县,实地调研90多家剪纸厂家,选样300多份,聘请5名省、市工艺美术大师入驻,迈出了定边剪纸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关键一步。

  如今的定边剪纸工厂作为群众身边的工厂,以看得见的效益、高得多的收入,陆续吸引了附近群众110余人,其中脱贫户占80%左右,起到了脱贫就业与文化传承双赢效果,让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的同时,更好地传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宝定对口协作的美好蓝图变成造福定边人民的真金白银。

  “原来我闲在家里,没收入不说,日子也过得无聊。到剪纸工厂以后,有专业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我也学会了装裱技能。这儿的工作也不累人,每天就上班6个小时,出了工厂几分钟就到家,还能给老公娃娃们做饭,一个月下来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不仅补贴家用,而且还能和这里的姐妹们聊聊天,心里别提多畅快了!”闫彩虹高兴地说。

  这两年随着苏陕协作帮扶力度的不断加大,推陈出新的“定边剪纸”也开始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市场。2022年以来产品不仅开始走向全国,部分高端产品还被来自新加坡等地的外国友人购买收藏。“是苏陕协作让定边剪纸重新焕发生机!”定边县群众这样评价说。

  在新乐社区柳编工厂工人刘小艳灵巧的手中,一根根PVC环保藤条逐渐从普通的原材料华丽转身,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家具。

  心灵手巧的刘小艳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会了柳编手艺。“我们原来就是趁着农闲的时候编点儿东西拿到集市上售卖,这个活儿耗时间,而且收入也比较低。”据刘小艳讲,因为投入和所得不成正比,身边愿意学习柳编手艺的人慢慢的变少了。

  通过女工们的巧手,一根根PVC环保藤条逐渐从普通的原材料华丽转身,成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和家具

  早在2008年,柳编就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项技艺手工化、生活化程度高,但流水化、市场化程度偏低,和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柳编也处在濒临失传的边缘。

  在一次偶然的考察活动中,宝定联络组成员了解到扬州华瑞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这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制造公司。基本的产品有户外编藤家具、户外铝制家具、户外特斯林家具、防风灯、蜡烛台及园艺工艺品等产品。产品销往全球大部分市场,主要市场为欧洲和美洲。

  定边的柳编技艺和华瑞公司的藤编家具工艺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原材料不一样,并且藤编家具多了一道焊接框架的工序。如果将藤编的生产线搬到定边,既可以兴办帮扶项目,帮助解决脱贫户就业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定边传承柳编技艺,岂不是一举两得?

  很快,联络组邀请定边县扶贫产业公司有关人员赴扬州宝应当地考验查证华瑞家具生产情况,同时也邀请华瑞家具公司负责人到定边县考察调研,寻求合作可能。经过多轮双向考察,最终决定在定边县新乐移民社区成立宝定实业柳编社区工厂。

  华瑞公司将藤编家具生产中的藤编环节,全部转移到定边,培训、录用新乐社区的一些移民户、脱贫户,专门从事藤编工作。原材料PVC环保藤条和焊接好的框架,由华瑞公司运送到定边,定边工厂完成产品编制后再发回到宝应,由公司销往国内外,定边工厂只须按订单完成编制,原材料和成品销路都不用愁。

  2019年,刘小艳一家搬到新乐社区。看到社区内的招聘海报时,有柳编基础的刘小艳立即来到工厂应聘,顺利成为藤编工厂的一名女工。每天早上送完娃娃上学,刘小艳就来到社区工厂上班,中午和晚上下班回家还能照顾家庭。活儿多的时候,她还能把原材料带回家继续做。“这份工作让我原来的柳编手艺派上了新用场,每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我很满意这个工作,也很感谢社区给我的工作机会!”刘小艳动情地说。

  据她介绍,柳编和藤编虽然都是编织类手工艺,但由于材质不同,技巧上还有一些差别。扬州来的徐伟师傅就手把手给她们传授技巧,很快她就能独立完成作品,现在厂里一些难度技巧比较高的大型作品都出自刘小艳的巧手。

  徐伟师傅是华瑞公司专门派到定边常驻的业务骨干。为了扶持柳编这项非遗工艺、确定保证产品的质量,经联络组多次协调,徐伟从扬州来到定边指导这里的工人。

  “刚开始,有的工人技术不熟练,编织藤条有一定的间隙,导致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经过培训和实践,他们的技术有了飞速提高,产品质量也完全达标。”说起自己的徒弟们,徐伟一脸自豪。

  今天的定边县新乐社区的剪纸工厂和柳编工厂内,上百名妇女走出家庭、走进车间,完成了从无业的家庭妇女到拥有可支配收入的工厂女工的蝶变。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将剪纸和柳编这样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能传承下去、焕发全新活力,最终在市场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工作之余,这些妇女通过一同学习,也建立了感情,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大家都说,这样的社区工厂不仅是“致富车间”,更为留守妇女带来了生活的新希望。每次谈到来社区工厂工作,许多女工都认为是苏陕协作帮扶的社区工厂,让定边县这两项“非遗”获得了新生力量,也让她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定边县扶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东认为,江苏来定边县挂职的干部首先给当地人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思想的解放。比如当地以前都认为剪纸就是逢年过节的一种装饰品,但挂职干部却认为剪纸应该是一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大部分文创产品都能够最终靠剪纸来表现。他说正是有了这种理念上的帮扶和启发,才使得定边剪纸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几十种产品。更让李东感动的是,来定边挂职的县委常委、副县长邹恺还亲自发动自己的人脉资源帮社区工厂四处推销产品,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定边剪纸产品才有机会漂洋出海,走向世界。

  李东还说,苏陕协作和社区工厂在让许多当地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的同时,也使得定边的剪纸和藤编两项“非遗”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这种开放的思路和理念,当地人以前想都不敢想。

  江苏来陕挂职干部、定边县委常委、副县长邹恺认为,目前苏陕协作只是帮助定边县完成了剪纸和藤编的产品升级问题,这两大产品未来要想走得更远,必须打通和市场的对接通道。今年宝定联络组将会在对接市场、网络销售方面继续为定边县社区工厂助力,从而为这一些产品找到各自更精准的市场,让更多的定边群众从中受益。(顾宇洁 闫卫卫)


水利技术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