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知识点总结

时间: 2024-07-01 05:53:52 |   作者: 钢坝

详细介绍 首页 > 产品展示 > 钢坝

  ①成因:是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②发生条件: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都是滑坡多发区。

  ①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②发生条件:地形陡峻、有着非常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是泥石流的多发区。

  ③危害: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能够造成很大的危害。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的现象,一般发生在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汛期。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洪涝、旱灾、病虫害是主要的自然灾害。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为主,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导致非常严重危害。其中,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尤为突出

  遥感(RS)技术的特点: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从空间尺度看,遥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观测数据;从时间尺度看,在遥感平台上能够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可获得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应用范围:大范围的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生活等每个方面,重点用于水灾、火灾及台风灾害等监测。

  信息集成与分析: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做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灾害评估与预报: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来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减灾工作),这两个工具的有机结合,可实施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从而为减灾救灾提供较为可靠、高效的服务。

  概念: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概念: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遮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耕地。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二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①救灾物资的种类和数量——救灾的物质基础,由各地的主要灾种及灾情大小决定。

  ②救灾物资的储备地点——由灾区的主要集中地区及储备地的交通状况决定,关系到灾害发生过程中救援物资的到达时间。

  我国10个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天津、哈尔滨、沈阳、合肥、郑州、武汉、长沙、南宁、成都和西安。

  3)承担救灾任务的主要人员:各地政府领导下的和武警官兵,近年出现专业救援队。

  主要目的: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保护财产安全,并最好能够降低灾害造成的影响和危害。

  灾中应急的范围:十分普遍,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保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的储存设施、水坝、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全方位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关系到各个部门能否快速高效地投入救灾工作,使灾情减到最小。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