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河套“小支点”撬动湾区科创“大效应”

日期: 2024-09-01 作者: 爱游戏app官网

  2023年8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河套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河套深圳园区规划》”)。一年来,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落地,合作区建设不断推进: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法定图则发布、“1+6”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集聚落户河套、河套国际产业中试集聚区10家中试平台集中授牌,来自全球的产业、企业、资本、人才等优质资源持续汇聚……

  在《河套深圳园区规划》发布一周年之际,我们在深港两地进行深入采访,从下面几个故事中,来了解河套“小支点”是如何撬动湾区科创“大效应”。

  苏栋哲是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以下简称“香港应科院”)的智慧出行总监、车联网系统总工程师,他作为“过河者”,多年来始终致力于推进智慧出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8月5日,河套首班深港跨境直通巴士开往香港。从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到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白石角的香港科学园,跨境巴士单程通车时长缩短至35分钟,整体通勤效率提升30%。

  “早上在香港开会,中午就可以直接到达深圳河套合作区,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开展车联网落地的测试和一些研发合作。作为科研人员,我们已感受不到生活在两个城市了,十分便捷。”苏栋哲表示,穿行在深港两地,已是他的生活常态,如今真正享受到了“半小时科研圈”带来的便利。科研人能更加方便地跨境通行,这样子就能够吸引更加多的国际人才,激发深港创新要素流通的活力。

  苏栋哲希望未来要启动跨境网联无人驾驶平台的研究和落地,同一个无人驾驶系统,要能够连接香港和深圳的场景,要能与香港的路认识、交流,也能与深圳的路识别、协同。香港对于车的要求,无论是从硬件、软件来看,都跟深圳是完全不同的。要做跨境的网联自动驾驶的平台,必须要有路上跑的跨境车做测试,而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的河套合作区便是天然的最佳试验场。

  2022年9月,香港应科院和深智城集团正式对外发布《大湾区相互连通路线图》,目前正按着路线图推动测试预研,连通香港车辆与深圳车联网路侧设施、边缘云以及云平台;与此同时,双方联合共同建设“深港车联网科创走廊”,逐步与澳门、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实现车联网互联互通。

  “和香港的交通制式相同或相似的地区大概有75个左右,而内地作为全球无人驾驶和智能网联最领先技术的拥有方,当跨境网联无人驾驶技术能在内地与香港进行互通,它自然也能够联通到全球其他的地方。”在苏栋哲看来,河套合作区相当于跨境网联无人驾驶技术的中试平台,有助于开展技术的验证测试,推动车联网技术进行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技术质量部副部长洪伟杰表示:“香港和深圳在研发技术上强强联合,深圳可提供更加广泛的应用场景,我们在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在数字孪生、C-V2X(车联网)、云边端协同计算、TSN(时效性)网络等方面有很多原创性技术,这些都是构建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在河套合作区的特定范围内,双方进行了智能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车路云图”的全光底座(完全采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网络)安全互联,初步构建了低时延、高精度、高可靠的车路协同系统。

  “香港背靠祖国、联通国际,要用好深港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打造国际科学技术创新中心。”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董事局主席李惠光工程师表示,河套合作区的应用场景与市场非常大,能够很好地解决香港应用场景与市场不足的短板。香港应科院落地河套合作区,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促进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在先进半导体、新一代通讯、智能制造及金融科技等高端创新平台上,提升区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助力突破新技术,促进产学研发展,有效地整合海内外政府、产业、学界、研发、和资本等各种资源,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应用技术研究院。

  走进河套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各种机器人测试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整机、元器件、算法、任务策略等方面设计了多达百余项测试规范及要素,从视觉、音频测量,轨道、底盘行走能力,到作业稳定性、自主导航等,模拟煤矿现场工作环境。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是《河套深圳园区规划》中的三大发展定位之一。今年6月,河套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举办河套国际产业中试集聚区中试平台集中授牌仪式,10家中试平台获授牌,河套具身智能机器人中试平台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煤科集团首席科学家王雷说了一组数字。他说,在煤矿领域,现在每天有150万位巡检人员在地下工作,在保障中国每年47亿吨煤的生产。实际上全中国60%的电都是这47亿吨的煤发出来,相当于他们在保障能源安全。他认为,机器人应该在特别苦重的劳动力岗位代替人,未来,让人“西装革履”就可以采矿,那才是机器人该做的事情。

  我们好奇地问王雷:“在深圳,并没有这种煤矿开采的具体应用场景,为何需要选择把这样的中试基地放在河套深圳园区呢?”

  王雷说:“答案很直接。”第一是人才优势,不得不承认深圳作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人才密度很高,尤其是偏人工智能的人才;第二个是供应链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本地供应链、本地开发、本地测试,整个物流周转率和开发效率特别高;第三是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合作优势,可以更快地把中试里面产生的问题变成清单,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和高校、企业合作,而他们也有意愿进入到矿山这个体量非常大的市场;第四是产业资本和产业活力的优势,对于在传统行业里的新兴起的产业,机器人的快速孵化、快速迭代、快速处理问题是很重要的。

  “深圳开放智算中心”坐落在河套深圳园区,该中心还推出了“深圳市智慧城市算力统筹调度平台”。截至今年7月,这“一中心、一平台”的组合,调度的智能算力资源接近5000P。预计到2025年底,这个数字会超过30000P。这个中心不仅服务于深圳,还服务于香港。(‌算力单位P代表每秒1000万亿次的计算速度,是衡量计算机解决能力的度量单位之一。)

  “当前,香港的算力是非常短缺的,有很多香港公司和机构,专门前来河套深圳园区,来找算力,用算力。”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副总经理郭杨波介绍。他说,今年5月,深智城集团与河套发展署联合发布了“河套人工智能算力通”产品,先后为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香港大学数据科学研究院、TVB(香港无线电视)等提供了多场景多样化算力服务。

  不仅如此,深智城集团还将推动“算力供港、港数深算”合作模式,使香港机构与企业更方便、更经济地使用河套的算力资源。根据整体算力统筹与调度规划,深圳将以河套合作区智算中心为核心,连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实现深圳城市算力网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总体对接。与此同时,深圳将把科创算力走廊延伸到香港,以此来实现“算力供港、港数深算”的新模式,把香港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体系,来促进深港两地的科学技术创新融合,并与国际实现接轨。

  “一年以来,河套的‘一区两园’都发生了很显著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楼房建筑这些物理变化上,更重要的是在体制机制上的突破,在要素流动和机制对接上,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香港北部都会区咨询委员会委员方舟,十多年来一直深度参与河套合作区的建设,他对《河套深圳园区规划》发布一年来的变化有着深刻体会。

  “河套提供了一个新契机,其实就是一个‘一国两制’、两种制度融合在一起的试验平台,它会从一种物理模式的合作变成一种化学反应式的合作。”方舟形象比喻道。一年来,河套合作区积极推动跨境要素流动政策的落地落实,让深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数据流、生物样本流、车流“七流”高效便捷流动,成效明显。

  在方舟看来,河套合作区虽然只有不到4平方公里,但它有一个很大的辐射和联动的意义,可以从横向和纵向看联动。沿着整个深港的边境地区,自西向东有前海、河套、罗湖文锦渡、莲塘一系列的口岸带,一直到最东面的盐田沙头角、中英街,这些共同组合成一个深港合作的平台,在功能上也是互补和互相促进的。

  比如说,河套合作区是以科技产业为主,它也需要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那么前海正好是以先进现代服务业合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未来,依托口岸能够发展出一些新的商业区,真正使得口岸可成为牵引两个区域合作的平台,一直延伸到沙头角,打造零售、文化、旅游和产业交融的东部合作平台。

  把视野放宽,沿着深圳河再往北延伸,到东莞的滨海湾、广州的南沙,珠江西岸的中山翠亨新区、珠海的横琴等等,形成了我们的100多公里的“黄金内湾区”,实际上也是我们粤港澳大湾区最精华的所在地,也是各个城市重点发展的区域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平台。如果这些重要的平台,都能够在物理空间上串联起来,而且在功能上形成互补的线多公里的“黄金内湾区”,将来对国家、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亮点。


水利技术相关文章